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的博士研究生申海亮,在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co(1-0)和nh3的观测,深入研究银河系英仙座旋臂上的两个相邻超大hii区-w5分子云复合体,揭示了大质量恒星对周围分子云及恒星形成活动的反馈效应。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2024,aa,689,a140)。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大质量恒星形成之后,其反馈作用(星风、辐射)强烈影响着周围分子云的结构、性质和演化,以及分子云内部的恒星形成。这种反馈可能触发或抑制后续的恒星形成,尤其对代表恒星形成初期状态的团块结构(clump)影响显著。研究人员使用紫金山天文台的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和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分别对w5分子云进行了大尺度co(1-0)观测及致密区域的nh3观测。这项研究旨在揭示大质量恒星的反馈作用对恒星形成的影响。
图1. herschel-pacs 的250 μm, msx的8.28 μm以及pmo 的13co(1–0)数据叠加的rgb三色图。
研究结果表明,w5 hii区边界上的分子气体明显受到了hii区膨胀和热辐射的影响,表现为氢分子柱密度和温度较高,且分子气体呈现出显著的红蓝移特征。同时,利用8微米pah辐射作为反馈区域的示踪,发现反馈区域内的分子云动力学活跃,其中的致密团普遍具有更高的速度弥散和更低的维里参数,它们大都满足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条件,而且绝大部分classi型年轻星都集中在这些区域内。这与未受反馈影响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研究证明,w5的两个hii区域通过膨胀和辐射反馈有效触发了边界壳层上的恒星形成活动。
图2. 认证的clump结构的质量半径关系以及质量维里参数关系。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的支持。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新闻来源:新疆天文台凯发k8官方官网